精品
    主页 > 期刊导读 >

创新传承地方文化盐城风栏目创作体会

守文化之重,创时代之新。近几年来,一批优秀的传统文化类节目,为荧屏注入一缕缕清风,唤醒了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受到许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如央视的《朗读者》《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栏目,已成为文化类栏目的经典。于2017年元月开播的《盐城风》栏目,作为江苏盐城广播电视台的一档本土文化类栏目,这两年也力求以独特的视角,寻找和展示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那么,如何运用恰当的方式创新传承地方文化呢?《盐城风》栏目对此作出了一些积极的创新与探索。

1 找准定位,树立精品意识

栏目设置首先要找准定位,解决给谁看的问题。《盐城风》尽管是一档文化栏目,但我们并非做学问、搞文化研究,要兼顾大众收视群体,就要摒弃曲高和寡的高冷气质,在节目的策划拍摄上,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以平民视角,找寻街头巷尾、市民身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现象,展示基层百姓的艺术创作和文化生活等等,尽量做到通俗接地气,让大家都能够看明白,并从节目中有所收获。如近期播出的古镇系列节目,就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和优美的镜头语言,让观众从中开阔了视野,领略了古镇风情。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想要做好节目,讲好盐城故事,还须树立精品意识,这是我们在栏目创办之初就提出的目标。从远题策划到脚本撰写,从镜头拍摄到画面剪辑,从字幕设计到后期包装,都要做到严谨细致,用心用情,既展现出独有的文化韵味,又能让观众喜闻乐见。

2 深耕本土,发挥地缘优势

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是地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资源,也是本土文化栏目的灵魂和根基所在。盐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作为地方媒体,我们致力于全方位展示盐城的“风物”(民俗、物产、方言、非遗、景点、风光等)、“风韵”(艺术赏析,含书画、音乐、舞蹈、篆刻、摄影等)、“风华”(高层次名人大家)、“风采”(文艺界人士、杂家、匠人、艺术团体、群文艺术、民间艺术等)和“风云”(历史故事,如鲁艺在盐城、施耐庵与《水浒传》)等诸多方面的亮点,以探索的目光和行走的方式挖掘盐城市文化的深刻内涵,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品牌,专题记录展示盐城的继往开来。

在节目创作中,我们关注来自民间文艺界的声音,把一个个观众熟悉、关注的文化资源搬上荧幕,以丰富而独特的人文表达,展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成为城市文化的深耕者与传播者。同时,栏目从风格气质、内容表现到包装制作等都力争贴近百姓生活,更多地体现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人文风情,不仅避免与同类节目雷同,显示出差异性,更能使观众产生思想共鸣,这也是《盐城风》是否能留住受众的关键所在。

3 情感贴近,构筑心理认同

一景一物中皆有故事,一人一影中自有玄妙。《盐城风》并不是单纯地去记录,而是通过真实的记录,融入情感,以文化人,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这也构成了节目的温情基调。如《美哉 东台鱼汤面》中,市民一边品尝眼前美味的鱼汤面,一边回忆一代代东台人的早晨都是从一碗鱼汤面开始的,这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传承;鱼汤面手艺传承人娴熟地熬汤、下面,制作最正宗的东台鱼汤面,他的专注和虔诚是对传统食物的尊重,更是对生活的尊重。生活是所有人的价值共识,因此,贴近生活的远材,对百姓日常生活的温情讲述,也成为感动观众的所在。

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栏目主创人员在两年多时间里,辗转盐阜大地,寻访人文遗迹,记录文化事件,令我们感动的是,在拍摄过程中,一些隐藏在民间的学者艺人和很多的市民百姓,对自己生活的家乡充满着人文情怀,对《盐城风》栏目的摄制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这就是情感认同的力量。

4 关注热点,注重栏目策划

节目要做到关注当下,关注热点,必须在策划上下功夫。《盐城风》自开播以来,始终按照时间节点进行节目编排。春节期间,播出盐城八大碗、阜宁大糕等带有年味的传统美食节目;三八妇女节,制作播出盐城淮剧艺术家、戏剧梅花奖和白玉兰奖双料得主陈澄的人物专题;春暖花开,我们又拍摄制作了一系列人文景点和文化古镇的节目,获得较好的收视反响;四月读书季,策划推出《那年·那书》系列节目,透过嘉宾深刻的读书体验和成长故事的分享,激发大家重拾书本,品味书香,同时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足,反映时代的巨大变革;对于举国上下关注的时事热点和盐城市重大文化建设成果,栏目也作了重点策划宣传: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精心制作推出《“国庆”这些年》系列专题片,呈现名叫国庆的市民背后的故事,从个人与小家的成长,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变迁;对喜摘国家文华大奖、献演国家领导人的淮剧《小镇》和获得国家群众文艺政府最高奖群星奖的曲艺作品《爱我你就抱抱我》进行作品赏析,对剧编、导演、舞美和主要演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让观众感受到剧情的真实和难忘,另一方面也展现出大家对群众文化艺术的欣赏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