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主页 > 期刊导读 >

匠人精神的竹栽种与竹养护打造北京精品竹景观

中国一直被誉为“竹国度”。竹子与我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而北京,作为我国竹子生长的最北边界,在种竹、养竹上有何特点?竹子在北京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又扮演何种角色?紫竹院公园高级工程师冯小虎带你走进北京竹文化的历史,打开竹子的新世界。

修剪竹子的冯小虎

中国被誉为是“竹子文明的国度”,不仅仅因为竹子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更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在传统观念里,我国南方地区是竹子的故乡。其实,竹子北上栽植的边界可一直延伸至北京地区。部分参考资料也揭露,北京及周边地带,有原生竹子的记录。只不过我国南方竹子的应用相对广泛,如竹材加工利用、文化旅游等。而在北京,竹子主要被应用于园林绿化领域,发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

回顾历史:竹子在北京的观赏作用

据文字记载,北京已有超过800年的竹子种植应用史。“自金代开始,即金大定九年(1169年)五月,在《金史》就有关‘宫中竹有枯瘁者’的记录。”北京市紫竹院公园高级工程师冯小虎说道。

竹子的应用有着分明的地域特色,浙江东阳市、四川眉山是竹编产品的产地;福建永安市、安徽六安市竹材加工产业发达,如竹家居、竹地板等;浙江安吉县则以多种多样的竹家居产品闻名;而只有北京将竹子全部应用在观赏中。

竹与石

北京曾是历史上六朝古都,因此北京竹子更多体现在观赏价值上,且一般展现在寺庙道观、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中。如北京潭柘寺、红螺寺、大觉寺以及北京卧佛寺庙周边风景区均可见极具禅意象征的竹之景。明代的海淀地区更是官宦富商的私家园林集中之地,所有园林几乎都有竹的踪迹。

不过就竹的观赏特点而言,明清各不同。明代,竹子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大,以竹林景观呈现,通过竹与湖泊、建筑、花卉的大尺度空间对比,展现竹林的整体美感。清代以后,竹子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更多采用丛植的种植手法,将竹多用于建筑角隅或与石、水相衬形成景观小品。

“相较于明代竹子在园林的‘粗犷’用法,清代竹子的景观应用趋向于精致化,同时,竹子更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符号应用于园林之中。如园林建筑中‘海墁斑竹’的彩绘手法,即在建筑表面满绘斑竹的形象,这在传统的建筑彩绘中并不多见,较之其他华美艳丽的彩绘风格,‘海墁斑竹’更显一种典雅清秀的美。恭王府、故宫都有运用这种彩绘方式的建筑。在建筑构建、建筑装修装饰、对联、匾额的表述内容之中,都大量运用了竹材料及竹文化符号”。

冯小虎认为,北京作为首都,聚集了大量高官贵胄、巨贾富商和知识分子,各类园林建设也随之兴盛。竹子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姿态,自然是园林中宠儿,北京地区的竹子栽植就肇始于此,并始终担任着纯粹“被观赏”的角色。

直至今日,北京地区对竹的应用依然以园林观赏为主。只不过,囿于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很难形成大型的竹林、竹海景观。因此,与各种各样的景观元素相搭配,形成景观小品是现在竹子园林应用的主要方式。

放眼现代:观赏竹与各种景观元素搭配

相较于历史,如今北京在竹子的园林应用方面更加多样化,竹子与建筑、山石、植物、水景的搭配更加丰富。

在景观元素的搭配上,竹子会与水、池塘等相互衬托,并结合其它色叶植物、如元宝枫、紫叶李等,还有与宿根花卉、绿篱配置形成竹小品景观。尤其水景,通过与竹的搭配,可形成静态景观与动态景观,“在公园里竹与水结合,人们可欣赏到竹子的倒影之美,这是静态景观;而与流动水结合,我们则可聆听流水和竹叶间相互摩擦的声音之美,这是动态景观。”

灵石、拙石也是竹子搭配的精髓,冯小虎说:“长寿是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而石与竹的搭配正寓意着长寿。因为石在传统文化中有长寿的寓意,竹的谐音似‘祝’,竹石即‘祝寿’。纵观紫竹院的竹石景观,无论是拙石还是灵石,它们与竹的结合都可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拙石与竹子可成质朴的寿之境;秀气的太湖石与竹结合则更凸显竹的灵动、绵延不老之意”。

在园林绿化方面,竹子的应用也愈来愈广。它不仅被应用于公园、绿地,如今,立交桥基础绿化、街道绿化等均可见竹的身影,比如东三环立交桥就是用竹子作为基础栽植植物,一展新风貌。在一些围合空间,竹也起到了“墙”一样的隔离作用,如居民小区的体育健身器材区域,就是利用竹墙形成阻隔。街道的路口、转角、道路两侧均有竹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