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care大制作和精品,还是“李焕英”和特斯拉
2月过完,《你好,李焕英》票房也破了48亿。
比起压抑的2020年,就地过年的2021春节,都被电影承包了,无论是哪部贺岁片,总能有话题点登上热搜。
穿越、亲情、年代戏,在很多消费者心中,已经俗套了,但为何偏偏《你好,李焕英》能突出重围,甚至挤下《流浪地球》,跃居中国影史票房第三位成为赢家呢?
与《唐探3》高开低走、《人潮汹涌》“跪求”排片、《刺杀小说家》导演熬白了头不同,《你好,李焕英》笑(gou)点(xue)和泪(wen)点(qing)的搭配,算是老套路了,对比同期其他影片的精良制作或高成本投入,从电影行业专业的角度来说,略显单薄,与曾经的《乘风破浪》如出一辙。
都是顶流实力明星加持,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沈腾和陈赫,给这部电影带来了不少流量和资源,甚至是凭借一件毛衣登上热搜榜顶的张小斐也添了不少柴火。而让这把火烧得更旺的,是银幕形象扎实的贾玲,借纪念母亲的亲身经历,与观众的共情,让大家把“专业”、“品质”的考量往后面放了放。
当然了,拿到这样的成绩,整个剧组和资方都笑了。随之,争议也慢慢多了起来。
冷静之后,大家发现,《你好,李焕英》无法像《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唐探》等在某一方面代表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准,或者在国际上造成较为轰动的影响力,唯一拿得出手的可能是剧情,剧情征服中国消费者尚可,其他人呢?
今天,我并不是要当一个影评人,毕竟《车业杂谈》暂时没打算转行,只是从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关注的点来看现在的汽车行业,有一些想法想要跟大家互动交流一下,不喜自然也可以喷,接不接受另说。
从今年春节的电影争议来看,个人觉得像极了国内市场目前的情况,不见得高品质的产品能博得大家欢心,但一定是能get到消费者内心的产品和品牌能出线。
举个比方,打个栗子,长安马自达,一个公认的技术控、细节控,对性能和品质的追求可以说非常高。但去年上线的CX-30首先是赶上疫情,对年轻人来说体感并不太明显。另一方面,现在十几万的合资SUV选择太多,虽然很多人喜欢这台车的设计,即便是压燃技术的加持,也只吸引来了少量懂得欣赏的人,甚至快要被视为小众车了。
年轻人暂且以Y世代和Z世代来划分,两个世代的人有一个共同点,购车在乎品牌效应,也存在较强的从众心理,过一点的,可能宁可相信键盘侠,也不见得相信自己的眼睛,比如3缸和4缸、合资和自主这样亘古不变的话题。而不同点在于,Y世代相对务实一点,看重品味、身份的彰显以及偏向于口碑的从众,Z世代的人,则更在乎独特个性的彰显、猎奇心的满足以及明星效应的从众。
我们先抛开有些时候某些“跪舔”的因素,其实汽车圈有一种现象,媒体老师试驾之后觉得某些综合实力不错的车,其销量不见得能如人意,但媒体老师对某些不算特别看好的车型,却突然成为销量黑马。我相信这次的贺岁电影,从专业的从业人员和影评人角度来看,或多或少也有类似的感受。
就好比,虽不是同级车型,但体验过的人应该会知道,CX-30和Model 3谁的做工更好,所以对品控苛求的朋友,是否也以同样的标准苛求了被大家推上塔尖的特斯拉呢?奈何,未来趋势、品牌溢价和特斯拉的玩法,长安马自达应该也不会跟特斯拉正面迎上,只是年轻人这块蛋糕,总会被削走一块,谁痛谁便知道。
再倒回来接着说,马斯克就像是贾玲,有着自己庞大的死忠粉,还有着各种“故事”可以与粉丝们共情。关注资本或者比特币的朋友都知道,马斯克在“票圈”更新一句比特币,即便没有其他言语,也能推动比特币暴涨、上热搜。有个朋友说得好,“马斯克放的屁都是香的!”
前段时间陆续出的品控问题,说不定马粉们并不在乎,甚至有着较高的忠诚度,反驳着各种不利于特斯拉发展的消息,或许就像很多国内新势力一样,入了这家的坑,就不允许说自家爱豆的坏话。
不夸张的说,这是一个IP为王的时代,如果哪天王一博、华晨宇、刘昊然、肖战、易烊千玺等等顶流明星代言的是头部自主品牌的某款车型,又或者是国内造车新势力,可能喷自主品牌的人就没有那么多了,捍卫者增加不少,还愿意多看几眼自主品牌的好,也多了几分爱国情怀也说不定。当然了,这一切都还是个假设,真正到了那一天,天可能也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