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主页 > 综合新闻 >

《锦绣天成》主创团队通力协作打造精品 光影诗

四月二十日晚,博鳌光影诗画演艺《锦绣天成》在东屿岛博鳌亚洲论坛主题公园上演。记者袁琛摄

《锦绣天成》舞蹈演员。记者袁琛摄

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的中外嘉宾观看博鳌光影诗画演艺《锦绣天成》。记者宋国强摄

  于诗画中领略海南黎锦艺术之美,于融合中体会斑斓文化的交流互通。4月19日晚,光影诗画演艺《锦绣天成》正式亮相博鳌亚洲论坛主题公园,连日来,这部沉浸式演艺作品《锦绣天成》引来论坛年会与会者们的好评。夜幕下的东屿岛,炫丽的光彩映射天空,幽幽院落,如诗如画。

  迎接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在紧张的时间压力下,主创团队克服困难、精益求精,最终打造出这部糅合传统与现代的演艺作品《锦绣天成》,在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与会嘉宾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以无国界的艺术魅力去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近日,海南日报记者在博鳌采访了该作品幕后主创、主演,了解绚烂光影背后的故事。

物之合以现代的光影技术绘就自然的生命色彩

  入夜,站在博鳌亚洲论坛主题公园园门,渔船、渔网、渔女一一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于渔村。不知不觉,演出已然开始……

  《锦绣天成》采用了行浸式诗画夜游演艺形式,音乐、舞蹈、灯光、多媒体等,演艺演出的几大要素相辅相成,达到了“物之合”,让人的视觉、听觉等同时被调动,进而沉浸其中。

  “物之合”,实则集大成。其背后,是各个职能组各尽其责、通力合作的成果。

  《锦绣天成》以“音乐先行”,为充分展现海南特色音乐文化,音乐人王曦、章益、吕昊阳通力合作,历时6个月采风,收集了黎族哈、杞、润、赛、美孚五个方言的民歌及器乐曲,苗族打击乐曲、哩哩美渔歌、儋州调声等众多非遗音乐。

  “三个篇章的音乐以海南本土音乐为核心,立足海南、面向世界,通过现代包装更好地呈现音乐效果,达到音乐风格多样化、形散神聚的效果。”王曦介绍。

  《锦绣天成》旁白并不多,音乐、舞蹈都是“叙事”的重要组成。如何在错落的“舞台”上用舞蹈语汇去表达文化交融这样的宏大叙事,舞蹈编导李冲思考了许多。演出在夜间,又是“忽远忽近”的舞台表演,传统儋州调声中男女演员仅有的翻手等简单动作显然不足以支撑,于是他结合场景,在保证韵律的情况下,编排新的动作并融入生活场景。

  “海南+世界”“文化+科技”,是《锦绣天成》演艺内容的“合”,也是灯光部分的“合”。灯光设计师周新阳将演出灯光部分的特点归纳总结为3点,“一是将中国传统审美特点和现代化科技手段高度结合,对光色的冷暖比例进行了适当配比,以显得轻松、明快等;二是将演艺内容和当地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结合演艺内容,使灯具设备自然的融入环境之中;三是将最简洁的物质手段和最前沿的科技手段相结合,合理运用灯具设备呈现演艺内容,同时又不造成光污染。”

  “演艺既是夜游形式,又是在室外环境,对多媒体提出很高要求。”负责演出多媒体部分的工作人员王威也历经了多次调整与修改,“树、水、地等,在不同介质、不同颜色、不同质感上,多媒体呈现的效果也不一样,所以为了跟音乐、灯光等互相配合,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需要进行多次测试、联动测试,以实现‘物之合'。”

  全息影像及裸眼3D激光成像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灵活嵌入,全景声音响技术对音乐氛围的沉浸营造,都将现实与虚拟场景充分融合,打破时间与空间边界,创造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通过音乐、灯光、多媒体等“物之合”,《锦绣天成》以现代的光影技术绘就自然的生命色彩。

人之合以角色与声光环境的高度配合实现“合而为一”

  《锦绣天成》讲述一名织锦艺术家,为了完成一幅心中的合锦,循着黄道婆的足迹来到了海南寻找黎锦,又从海南走向亚洲,走向世界,融汇众锦的纺染织绣技艺。最终,再回到海南博鳌,完成合锦的故事。

  “织锦艺术家”是全剧的主要角色,亦是“灵魂”人物,他要引领着观众,通过他的脚步在地理空间行进,通过他的口述去展开剧情。扮演这一角色的丁盛杰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话剧演员,“这次演出工作不复杂,但更注重形式感。角色的语言、手势都不能脱离节奏。这个角色的视角与观众一致,就像是观众的‘眼睛',在与观众互动时要通过语言和手势等引起共鸣。”丁盛杰说。